西坪镇,是中国、世界十大名茶之一——铁观音的起源地,斐声中外的乌龙茶之乡,闽南乌龙茶的重要集散地,也是安溪县乡镇重要的茶叶交易市场之一。早在清朝时期就是远近著名的茶市和商品交易市场,被誉为“西坪墟”(集市)。早在清朝时期,西坪墟(集市)就是远近著名的茶市和商品交易市场。至今,西坪依然是安溪县重要的乡镇茶叶交易市场之一,为闽南乌龙茶的重要集散地。现辖西坪、西原、南岩、留山、柏叶、后格、柏溪、阳星、湖岭、百福、龙地、龙坪、尧阳、尧山、上尧、松岩、赤水、平原、赤石、宝山、内山、内社、宝潭、大垅格、珠洋、盖竹26个村和西华居委会,2005年人口55473人,人口较多的姓氏有王、林、陈、潘、郑等,又有方、张、谢、罗、郭等姓。
西坪,古称栖鹏,寓大鹏在此栖息之意,后谐音而改之。西坪镇地处安溪县中南部,戴云山南麓,位于东经117°50′~117°59′,北纬24°56′~25°01′,东南同虎邱镇交壤,西与芦田镇毗邻,西南连接龙涓乡,北与蓝田、尚卿两乡接壤。辖区东西宽 16千米,南北长17千米,面积145·5平方公里。间隔县城33公里。西坪乡辖区东西宽16公里,南北长17公里,面积145.5平方公里。间隔安溪县城33公里。五代置县之初,西坪隶属积德乡崇信里,元袭宋制。明清为崇信里。民国初期,沿用清制。民国21年(1932年)10月,崇信里改为新崇龙区,民国25年(1936年)7月为第四区,民国30年(1941年)1月更名为第三区,民国31年(1942年)4月为崇新区。民国34年(1945年)3月,属崇新区(西洋镇和宝溪乡部门),同年10月撤区调整为西洋镇和宝溪乡。
近年来,西坪镇立足山区镇情,从基础举措措施建设入手,充分施展天然资源上风,努力培育两大支柱工业,闯出了一条具有茶乡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,呈现出气愤但愿勃勃的发展势头。首先是实施优质名茶发展战略,已取得明显的成效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00多家,其中有2家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,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近千个茶叶销售窗口,有几千人的茶叶营销步队,在茶叶大赛中,曾经创下茶王四连冠,西坪茶叶的着名度越来越高,已有1块省级闻名商标品牌。
为促进西坪茶叶的可持续发展,采取“内炼品质,外拓市场”的发展战略。内炼品质就是以市场为导向,调整优化品种结构,努力开发优质名茶。“外拓市场”就是要打响西坪茶的声誉,弘扬茶文化,鼎力对外宣传,进步西坪茶的着名度,扩大西坪茶的影响。立足老销区,拓展新销区,推出一支销售雄师直接到各大销区设立茶叶经销窗口,现在西坪茶叶销售网络遍布全国11个省100多少城市。实施茶叶品牌战略,必需从源头抓质量,为此西坪镇制定名茶品种结构优化方案,建立铁观音优质出产基地和绿色食物(茶叶)基地,实施科技兴茶战略,鼎力开发优质名茶;开展科技兴茶流动,举办培训班培养制茶能手,评比科技示范户;举办茶王赛,使西坪茶叶品质不断进步。改造老茶园,开发名优茶,实施品牌战略和团体化出产、加工,走工业化发展之路,是西坪茶叶走出低谷,创造名牌效应的根本途径。
1949年,西坪先为崇新区(辖西洋镇、宝溪乡);1950年4月,分为第七区(驻西坪村)和第八区(驻珠洋村);1955年9月,易名为西坪区(辖13个乡)和珠洋区(辖14个乡);1956年5月,撤销珠洋区并为西坪区,1958年2月,设西坪乡、宝山乡;1958年10月1日,成立西坪人民公社,辖区面积扩大,包括现西坪、虎邱、大坪、芦田、尚卿等地;1961年8月,再次调整为西坪区,下辖14个小公社;1965年4月撤区为西坪人民公社,虎邱、尚卿从西坪析出设立公社;1984年4月改为西坪乡;1992年8月改制为西坪镇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