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柳亚子先生[七律](毛泽东)
饮茶粤海未能忘,索向渝州叶正黄。二十一年归旧国,落花时节读华章。
牢***太盛防肠断,风物长宜放眼量。莫道昆明池水浅,观鱼胜过富春江。
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(董必武)
共庆新年笑语华,红岩士女赠梅花。举杯互敬屠苏酒,散席分尝胜利茶。
只有精忠能报国,更无乐土可为家。陪都歌舞迎佳节,遥称延安景物华。
和柳亚子先生(林伯渠)
骇浪惊涛四海哗,新时世界叹花花。百年岁月流如矢,几度兴亡话与茶。
士到危时方见义,国无净土忘为家。岿然南社风流在,珍重文章报国华。
茶诗论长寿(朱德)
庐山云雾茶,味浓性泼辣。若得长年饮,延年益寿法。
【说明】: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劳国家大事,仍然能活到九十多岁,其长寿的密诀取决于诸多因素,其中喜欢饮茶是重要原因之一,他尤其喜欢庐山云雾茶,他曾在庐山上写过一首饮茶诗,表达了饮茶与长寿之间的关系。诗句浅显易懂,却清楚体现了庐山云雾茶的优点及性能。
访梅家坞(陈毅)
会谈及公社,相约访梅家。
青山四面合,绿树几坡斜。
溪水鸣琴瑟,人民乐岁华。
嘉宾咸喜悦,细看摘新茶。
初饮高桥银峰[七律](郭沫若)
芙蓉国里产新茶,九嶷香风阜万家。
肯让湖州夸紫笋,愿同双井斗红纱。
脑如冰雪心如火,舌不豆丁眼不花。
协力免教天下醉,三闾无用独醒磋。
茶诗入禅二首(赵朴初)
(一)吃茶[五绝]
七碗受至味,一壶得真趣。空持百千偈,不如吃茶去。
【说明】诗中,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“七碗茶”诗意,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“吃茶去”的禅林法语自然贴切、生动明了,既是诗人领略茶叶的写照,又是体现茶禅一味,茶禅相通的佳作。
(二)中国——茶的故乡
东赢玉露甘清香,椤伽紫茸南方良。茶经昔读今茶史,欲唤无涯让故乡。
【说明】:赵朴初在诗后加注:“日本宁治产玉露茶甚佳,斯里兰卡(古称椤伽)产红茶有名于世。”这首诗从赞颂日本名茶宇制玉露茶,斯里兰卡(椤伽)紫茸茶入手,占出了中国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:“欲唤天涯认故乡”。
初饮高桥银峰(郭沫若)
芙蓉国里产新茶,九嶷香风阜万家。肯让湖州夸紫笋,愿同双井斗红纱。
脑如冰雪心如火,舌不怠来眼不花。协力免教天下醉,三闾无用独醒嗟。
茶的情诗(张错)
1.如果我是开水/你是茶叶/那么你的香郁/必须倚赖我的无味。
2.让你的干枯柔柔的/在我里面展开,舒散;/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。
3.我必须热,甚至沸/彼此才能相溶。
4.我们必须隐藏/在水里相觑,相缠/一盏茶功夫我俩才决定成一种颜色。
5.无论你怎样浮沉把持不定/你终将缓缓的(噢,轻轻的)/落下,攒聚在我最深处。
那时候你最苦的一滴泪/将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。
时至今日,冈仓天心已然成日本一介文化大使,他用英文书写,来阐述东方思想神髓,以期促进西方人对东方世界的深入了解。他相继写出的《东洋的理想》(1903年)、《日本的觉醒》(1904年)及《茶之书》(1906年)要数后者流传最广,因其对日本“茶道”文化的精要剖析正好迎击了当时西洋文化对东亚社会的扼制,使更多人意识到东方文化里潜藏的精神要诣和渊源。
这本小书分七章节,分别从茶的世故人情、饮法沿革、道与禅,以及茶室、艺术鉴赏、花、茶人风范入手,解析了“茶”作为东方饮品影射至全世界的文化内涵。“茶”作为东方舶来品于西方世界大获青睐,却无人解其地域性或历史性的风情世故,未免缺憾,这是作者写此书的意图。他用了唯美的语言来描述茶道:“本质上,茶道是一种对‘残缺’的崇拜,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,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,所进行的温柔试探。”
他对中国茶文化了解颇多,跟他从九岁始学中国国学、汉学脱不开关系,从陆羽的《茶经》、孔子的《论语》到佛学禅宗及古人诗词,随笔所至,信手拈来,尤其在“道与禅”这一章节,作者通过对中国道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引述来实现“茶道”最根本的宗旨,比如它崇仰“相对性”,以“无”来对应万变世道,以“流动性”来摒弃一成不变的“固化”,这看似对传统社会的叛逆和背道,实际正顺应了“茶道”恒久流长的精义所在。
“茶室”一章写到的是道与禅学在“茶道”具体实施时展露的形态,简单而不落俗套、不重复室内摆设使这一体现“茶道”的环境空间显得别有创意,根源于中国的道义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得到进一步的深化。
在中国人似乎正日渐步入此书中描述的西方社会利欲横行的阶段,于作为国内“茗都”的杭州,有多达三、四百家装潢豪华的茶楼,与《茶之书》里所崇尚的理念相去甚远,古书《梦梁录》形容杭州茶楼“插四时花,挂名人画,装点门面……”倒切合了日本千利休时代的茶室饰境。现在,人们在茶楼里谈生意、搞对象,“茶”似乎成为人们为达某种目的而夹缝生存的利用物。这种道义的缺失正是冈仓天心所痛心不已的。
印象最深的要数“艺术鉴赏”这一章,也许与我内心对创作的某些原理呼应,他讲述的“伯牙驯琴”的典故令我久久不能释怀,真正的艺术价值在于“琴人合一”,也即做到“忘我”境界,作为“艺术介质”的“琴”要与作为“艺术形式”的“人”水******融,才能紧紧抱拥,引来共鸣。艺术是属于个人的,它不是人云亦云,也并非时代所框制的,这正与禅宗所崇仰的“流动性”不谋而合。
值得一提的是此书的翻译谷意先生实在很用心,在对作者一些常识性错误的指正及补充外,还加入了很多书外的知识典故。